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IM体育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2024-05-31 14:04:3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是以習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戰略擘畫。習總高度重視平安建設,在浙江工作期間就創造性地提出並實施了平安浙江建設戰略,黨的以來對建設平安中國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親自批准成立平安中國建設協調小組,指引平安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作出重要部署,這是以習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刻理解、准確把握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時代背景、戰略意義、總體思路、重點工作,提高謀劃和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的能力水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平安中國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升級的過程。當前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國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具有更加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是開創“中國之治”新境界的戰略之舉。黨的以來,在以習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平安中國”成為一張亮麗的國家名片。特別是在這次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我國在短時間內奪取了全國抗疫斗爭重大戰略成果,“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形成鮮明對比,“中國之治”優勢更加凸顯。“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我們隻有主動適應“中國之治”的新要求,打造平安中國建設的升級版,才能不斷增添“中國之治”成色,進一步彰顯“中國之制”優勢。

  (二)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是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的長遠之策。平安是老百姓亙古不變的期盼,是最基本的民生需要。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人民群眾對平安的需要越來越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平安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的生命財產安全,上升到安業、安居、安康、安心等各方面,內涵外延不斷拓展,標准要求更新更高。我們隻有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聚焦人民群眾新需要,從更寬領域、以更高標准推進平安中國建設,才能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三)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是防范應對各類風險新挑戰的制勝之道。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在中美戰略博弈大背景下,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凸顯,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挑戰不斷增多,各類風險的跨界性、關聯性、穿透性、放大性顯著增強,處理不好容易形成系統性風險。我們隻有准確把握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新挑戰,不斷增強平安中國建設效能,構建從源頭、傳導、轉化各環節進行防控的完整鏈條,才能從整體上提升風險防范化解能力水平。

  (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是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目標的強國之基。“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在這一進程中,平安中國建設既是重要內容也是重要保障。這要求我們不斷提升平安中國建設的層次質效,走安全發展之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我們隻有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才能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具有豐富的內涵:一是更高起點,譜寫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新篇章,要加強頂層設計,提升平安中國建設的層次和質效﹔二是更廣領域,突出“大平安”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內部安全和外部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三是更富實效,既要更快更好解決突出問題,又要更有力更有效地從源頭上進行預防,提升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的能力水平﹔四是更可持續,實現從被動維穩向主動創穩、從靜態平安向動態平安、從一時平安向長治久安的轉變﹔五是更加滿意,緊扣人民群眾對平安建設的關切和感受,在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實現《建議》提出的“十四五”時期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的目標任務和到2035年的遠景目標,即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一)樹立科學理念,增強平安中國建設引領性。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最根本的是以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指引。一是堅持黨的領導。要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平安中國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有效整合資源力量,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建設新格局,真正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平安建設效能。二是堅持人民至上。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把民心民願作為第一信號、把安民利民作為第一選擇、把百姓滿意作為第一標准,全方位提升守護群眾平安、保障群眾權益的層次和水平。三是堅持安全發展。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合則興、離則弱。要統籌發展和安全,把安全擺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謀劃,既善於運用發展成果夯實維護安全的物質基礎,又善於創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環境,形成發展和安全協調共進、互促雙贏的良好局面。四是堅持主動塑造。要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充分彰顯出來,把社會各方面力量充分調動起來,不斷激發平安中國建設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最大限度增加人人參與平安建設的行動自覺,實現由保平安向創平安的轉變,努力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五是堅持科學治理。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應該既充滿活力又安定和諧。要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和專項治理相結合,發揮好自治、法治、德治和科技作用,處理好維穩與維權、打擊與保護、從嚴與從寬、公正與效率、管理與服務的關系,使社會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二)完善工作格局,增強平安中國建設協同性。我們要充分發揮體制優勢,推動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一體建設,促進政府、社會、市場良性互動,實現力量資源有效整合和科學配置,激發平安建設的“聯動效應”、“共生效應”。一是發揮黨委領導作用。要加強黨對平安建設工作的領導,推動平安建設融入社會發展全過程。健全平安中國建設協調機制,有效整合資源力量,協調解決平安中國建設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良好局面。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構建區域統籌、條塊協同的工作新格局,推動基層黨建與平安建設互促互進。二是發揮政府職能作用。要健全完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作聯動機制,實現平安建設資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綜合。要積極探索扁平化運行模式,打造上層統籌有力、中層運轉高效、基層做實做強的運行體系,提高快速響應、精准落地能力。三是發揮社會協同作用。要創新完善鼓勵社會多方參與平安建設的政策體系,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大社會組織培育力度,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途徑,以開放性架構吸納各方力量參與平安建設。

  (三)健全群防機制,增強平安中國建設共享性。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目的是要讓人民群眾更加充分享受平安建設成果,關鍵在於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方針,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機制,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平安建設共同體。一是拓展人民群眾參與新渠道。要完善群眾參與平安建設的組織形式和制度化渠道,創新互聯網時代群眾工作機制,充分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更好地廣納民智、廣聚民力。二是拓展人民群眾協商新載體。協商是實現共治的基本方式。要統籌兼顧不同階層群體的多樣性、差異化訴求,改進政府聽証決策機制,豐富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制度化實踐,在平等對話和有效溝通中集聚共識、形成合力。三是拓展人民群眾共享新機制。聚焦人民群眾需要的增長點,聚力解決人民群眾最恨最怨最煩的事情,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差異化、個性化需要,讓平安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四是拓展人民群眾評價新體系。群眾意願是平安建設的風向標,群眾評價是平安建設的試金石。要堅持以人民滿意為根本標尺,健全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平安建設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加大群眾意見在績效考評中的權重,真正把評判的“表決器”交到群眾手中。

  (四)創新方法路徑,增強平安中國建設實效性。我們既要堅持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又要探索實踐所需的新手段,打好解決突出問題的組合拳,不斷提升平安建設的實效。一是以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抓手。要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市域社會治理水平,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強化全周期管理,把平安建設各環節作為完整鏈條,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機制。要強化源頭防控,加強對各類風險隱患的源頭發現、早期控制,不斷提升對各類風險預警防范化解的能力。要強化應急管理,把握矛盾風險剛發生時的“黃金”處置窗口,推動問題在第一時間解決、事態在第一環節控制。二是以自治、法治、德治和科技運用為方式。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強化自治基礎作用,創新基層自治的實現形式和載體,推動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強化法治保障作用,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引導和規范社會生活、運用法治方式防范和化解矛盾風險,努力實現法安天下。強化德治教化作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使之成為平安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強化科技支撐作用,主動適應大數據時代,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打造數據驅動、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化平安建設新模式。三是以基層平安創建活動為載體。要深入開展平安地區、平安行業、平安單位等多種形式的平安創建活動,完善基層平安創建標准和創建模式,推進重點行業領域的平安創建活動,構建以平安市域為抓手、以平安行業為支撐、以平安社區為根基的平安中國建設新格局,以各地各行業平安匯聚為全國平安。

  《建議》堅持系統思維、目標導向,突出制度機制和體系能力建設,對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作出了部署安排。

  (一)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堅持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統領,統籌推進各領域國家安全工作,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一是健全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健全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人才體系和運行機制。健全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制度,加強國家安全執法,確保國家安全工作落到實處。二是堅定維護安全。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關乎政權穩固、國運昌盛,是不可動搖的底線。要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活動,構筑維護國家安全的銅牆鐵壁。三是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維護國家安全是全社會的責任。要加強國家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夯實國家安全的群眾基礎。

  (二)確保國家經濟安全。經濟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基礎。我們要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確保安全發展。一是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功能,實施產業競爭力調查和評價工程,促進產業鏈與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深度融合,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增強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二是確保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安全。確保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通信、網絡、金融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源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安全,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資源能源持續、可靠和有效供給。維護金融安全,健全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和金融風險防范、處置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確保生態安全,加強核安全監管,維護新型領域安全。三是構建海外利益保護和風險預警防范體系。主動適應我國深入參與全球治理、海外利益不斷拓展的新形勢,構建彰顯影響力、突出行動力、具有塑造力的海外安全保護體系,健全風險預警防范機制,保障海外中國公民、組織和機構的安全和正當權益。

  (三)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民心是最大的,民安是最大的責任。我們要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一是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快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體系、隱患排查治理和風險防控體系,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織密織牢安全生產的防護網、責任網,有效遏制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二是強化衛生健康保障。加快構建國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制度保障體系,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堅持最嚴謹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藥品等關系人民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安全保障水平。三是提高災害防范應對能力。建立高效科學的自然災害防治體系,提升洪澇干旱、森林草原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自然災害防御工程標准,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設,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推進堤防和蓄滯洪區建設,有效減輕災害風險。完善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提升應急處置效能。

  (四)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社會穩定和安全,是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不斷夯實長治久安的基礎。一是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IM体育官方,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科學化,推行領導干部特別是市縣領導干部下基層接訪制度。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各類調解聯動工作體系,以多元的方式方法化解矛盾糾紛。二是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重點人群幫扶救助、心理疏導、法律援助,最大限度消解社會戾氣,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嚴防發生個人極端案事件。三是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堅持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方向,打造城鄉統籌、網上網下融合、人防物防技防結合、打防管控一體的社會治安防控新格局。深入總結疫情防控中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經驗,堅持專群結合,創新完善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的制度機制。打好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決勝戰,建立健全常態化掃黑除惡工作機制,推動嚴打暴恐常態化,健全對新型網絡犯罪和跨國犯罪打擊整治機制。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ENGLISH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証書(京)-非經營性-2016-0098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20]5494-1075號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証(京)字258號京ICP証000006號京公網安備008號

href=""

搜索